生活態度
2011年開學當天,遇到學務長,他說要為我舉辦一場專題演講,一場瘦身有成的專題演講,聽了不覺莞爾,竟然不是學術專題演講,而是減肥成功的專題演講。暮春三月的早上,我望見學務長拿著數位相機往上猛拍花開燦爛的木棉花,接著狂攝掉落滿地的木棉花,終於心下明白:學美術的他對美的人事物都不願錯過,所以才想為我舉辦瘦身有成的演講。
這種趣事無獨有偶,2011年3月底在母校遇到前外文系系主任,現為藝文中心主任黃教授,她很驚訝地說:「我幾乎不敢認妳,只覺得氣質像是妳本人,卻不敢確定,因為這些日子以來,妳瘦了不少,幾乎是脫胎換骨。」
Syl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捨不得讓朋友難過
七月二十一日完成父親的葬禮,把骨灰送到澄清湖的忠靈塔,今天恢復了日常生活的軌道。雖然天空飄著綿綿的細雨,心湖卻平靜無波,走出家門去郵局寄資料和繳納保險費,去銀行詢問定存到期之事,到診所看中醫,到百貨公司購物。遇到幾位朋友,他們關切地問我,父親是否已出院,我輕聲地回答,他已往生,也出殯了,他們聽了,覺得不可思議,驚歎父親怎麼走得這麼快,揣測他心無掛礙,而全然放下。中醫難過地說,我沒告訴他父親往生之事,我只淡淡的回應,這是我的私事。不願告訴朋友父親往生之事,是因為捨不得讓他們難過。
下午雨勢越來越大,我的心境依然平靜,一踏進家門,母親急忙告訴我,高中最要好的同學瑛打電話給我,我很驚訝她會在此時打電話給我,因為我們已經三年沒連絡了。母親繼續談到她們在電話中痛哭之情形。乍聽之下,我以為她們因為父親的辭世而悲慟得嚎啕大哭,後來才從母親的口中獲知,瑛的丈夫在六月因意外而死亡,享年四十九歲。我恍然大悟,兩人都是剛喪偶,同樣的心境,所以才會涕泗縱橫。我一邊聽母親敘述瑛哭得抽抽噎噎,她安慰她要堅強地活著,一邊落淚、拭淚。母親告訴我,瑛再三要求她,千萬不要把丈夫往生之事告訴我,我聽了更傷心,我心裡知道,她跟我一樣,捨不得讓朋友流淚。
以前覺得交朋友就是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然而面對親人的驟逝,卻選擇隱瞞,獨自走過人生的低潮,因為捨不得讓朋友難過。窗外大雨滂沱,想起瑛的遭逢,中年突然喪偶,還擔心我會為她的境遇傷心,而一再要求母親不要告訴我喪偶之事,我的心驟然飄雨。瑛一直是有同情心與同理心的女子,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想到她是如此的善良、體貼,我更是心疼!追憶高中時代,兩人都是無憂無慮的少女,訴說著女孩兒悄悄話,她說她不可能結婚,因為在這世界上,相配的男士難尋;結果,大學一畢業,她就步入了結婚禮堂,成了高中同學中第一位結婚的人。我的個性傳統,我說希望早日結婚生子,甚至還在唸大學而結婚也可以接受;然而,我至今待字閨中。遙想當年,瑛教全班同學唱英文歌〈世事多變化〉,只覺得旋律優美,而今,才真正體驗到:人生的境遇不是渺小的我們能預知和掌握的。到了中年階段,面對與至親的死別時,彼此還為朋友擔心,唯恐他們為自己傷心,因為我們都是很珍惜友情的人,視朋友為瑰寶,捨不得讓他們難過。
Syl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無常
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追尋失落的時光,眼睛游離在車水馬龍、芸芸眾生的街道上,苦無所獲!一切已然隨風而逝,欲尋無痕!二十世紀法國小說家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的《追憶似水年華》(A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不是如此揭示:發生過的事物就會永遠存在?為什麼曾經存在的一切近在咫尺,卻又遠在天涯?如此的熟悉卻又那般的陌生?好似清晰可見卻又撲朔迷離?曾經悸動的生命和即將消逝的生命都不復存在!穿梭在茫茫人海中,一張張春花樣、秋紅般的容顏擦身而過。試圖搜尋存在的意義與價值,然而一切彷彿是那般的虛無,我猶如是行屍走肉,又好像是飄忽不定的遊魂。這些日子以來,深深感受:原來親人的死亡,也是自己部份的死亡,已經難以和往生者的過往有所連結;不僅如此,一切與他相關的回憶都慢慢淡出自己的記憶匣子。
留連徘徊在十字街頭,沿途走過之處,天色漸漸黯淡下來,街燈一盞一盞亮了起來。萬家燈火通明之際,才踩著失落的步伐歸去,害怕面對父親已經不在的歷歷事實,害怕承認與他共度的美好時光已經失去,也害怕看見形銷骨立的母親獨立在暮色蒼茫中,失魂落魄。父親辭世後,她總是淚眼婆娑,聲音哽咽地訴說,誰打電話來慰問,要她節哀順變。這一夜,按時回家,一如往昔,一進家門,進入眼簾的,依舊是母親憔悴的面容、憂鬱的眼神。迥然不同的是,所聽到的內容,不再是誰打電話來慰問她,卻是琴姨車禍身亡的噩耗。
母親又急又慌地訴說:「琴姨走了!今天早上,妳姨丈打電話來,我問他:『今天為何心情如此好?想到打電話給我?』然而他卻幽幽的說:『琴走了!』我驚訝地問他:『她怎麼會離開人世?』他嚎啕大哭,不能控制自己,把電話掛了。我走到廚房,再也忍不住了,放聲大哭,不停抽泣!」
Syl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老房子
一九九三年在法國留學時,希望能真正融入法語世界,我去法國家庭當女傭。那一年夏天,我隨房東老太太到巴黎北郊度假。
名為度假,實為清理整年未掃的房子。那幢房子建於西元一六零五年,法文名字是Vieille Maison,中文意思是「老房子」。我在那裡滯留6星期,一共整理15間房間。每日清晨和蜘蛛網搏鬥;午餐、晚餐要烹飪法國菜。用餐時,面對著三位老人家—房東老太太91歲,老園丁83歲,老太太的長子67 歲—心中覺得:自己青春的容顏好像即將同他們臉上的歲月刻痕老去。
Syl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馬鈴薯全席
每逢在速食店點餐,店員總是不忘問:「要不要來份炸薯條?」而我總是斷然拒絕他的建議,因為只要一見馬鈴薯,或聞到馬鈴薯的味道,就會撩起一段刻骨銘心的記憶,時空又飄向遙遠的法蘭西。
Syl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春去春又來----憶伊莎貝爾
世事如棋,沒料到十年後竟然能重返花都一圓舊夢。那時候,最想探望的老朋友莫過於伊莎貝爾。遙想當年,在人生地不熟的巴黎攻讀學位,承蒙伊莎貝爾的關照,至今依然覺得溫馨滿心頭,更因為她的引領,我進入了法國的文化歷史領域中,對當地的風土人情有更深層的了解。
暮春,繁花似錦,在以前常聚的花神咖啡館等待伊莎貝爾,癡癡的等了一小時,仍然不見伊人芳蹤,我心生懷疑:是否她忘了彼此的約會,於是到公共電話亭撥一通電話給伊莎貝爾……我萬分驚訝,她竟然還在家中,她大夢初醒似地告訴我,忘了約會,隨即掛斷電話,出門赴約。
一朵朵的臉瓣從地下鐵湧現,其中之一是伊莎貝爾,步履蹣跚地走過來,我迎上前去,緊緊握著她那嶙峋的雙手,仔細端詳她,依舊是梳著平素最愛的喬治桑髮型,眼睛比以前更加迷濛,臉上的皺紋更加深刻,氣色黯淡,驟然驚覺:她真的年華老去,宛如東風吹襲後的花殘景象,眼見此景,半喜半憂,喜的是:歷經整整十個寒暑,又見忘年之交,憂的是:伊莎貝爾已經九十高齡,人生相逢究竟還有幾回,剎那間頗有去日苦多的感慨。
Syl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落櫻白茫茫
死亡
猶如三月裡飄落的櫻花
何其飄逸!
Syl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天上人間
教學、學術繁忙之外,似有若無的惆悵總是無端端的自心靈深處湧起,令我幽幽的想起他的一生,以及他給我的愛。
Syl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法國最古老的巧克力店
走在人文薈萃的拉丁區,映入眼簾的是,賞不盡的名勝古蹟,走不完的幽深長巷,還有百吃不膩的法國最古老的巧克力店Debauve et Gallais所製的黑巧克力(Chocolat noir)。這家巧克力店是法王路易十六的藥劑師在1800年所創設的,到了法王路易十八時,成了法國皇家御用巧克力的供應商。
法國這家最古老的巧克力店Debauve et Gallais彷彿只有在地人才知道,一般外國留學生不會知道,更遑論外國觀光客,我之所以知道這家巧克力店乃是因為法國朋友伊莎貝爾的介紹。我和依莎貝爾因聖經而結緣,住在巴黎第六區時,每週都跟這位耶和華見證會教徒上聖經課,藉著討論聖經,練習法文。此外,我們也是不所不談,無所不話的好朋友。在文化上,她導引我進入精緻、細膩、美麗的法文世界。
法國最古老的巧克力店Debauve et Gallais位在第五區,起初,我以為只能從法國最古老的教堂Saint Germain de Pré旁邊的路口進入;兩年後,在一個偶然的機緣裡,走過羅浮宮前面的塞納河上的那座橋,竟然通往我最愛的巧克力店Debauve et Gallais,在那一剎那,我真的有一種豁然開朗、欣喜若狂的感覺。巴黎的設計由形形色色、各有特色的20區以羅旋的方式構成迷宮,常常是走著走著,走到意想不到的地方時,才恍然大悟,原來這裡和那裡只有幾個箭步,就像法國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小說家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 1871-1922)在其一系列小說《追憶似水年華》(A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 1922)中所描述的:小時候,一直認為是相隔遙遠的兩個地方,長大之後,有一天,在偶然的情況下,從這裡走到那裡,才赫然發現兩地之間竟然是走幾步路就到了,根本就是相鄰的。
Syl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我能做什麼?(Que fais-je?)
從古至今,老師的責任與功能彷彿只是「師者,傳道、授業、解惑」。然而活在瞬息萬變的世界舞臺上,老師更應給莘莘學子更多的啟發(inspiration),開發他們無限的潛能(potential)。例如,給學生大格局的觀念「立足臺灣,放眼世界」,想達到這種境界,必須強化英語,而且讓他們認知到:具備英語能力,並非外文系或應外系學生的專責,其他科系的學生也應有足夠的英語能力,和世人分享自己的專業能力。除此之外,老師提供與世界接軌的訊息給學生,鼓勵他們報名參加,唯有如此,才能協助學生站上世界舞臺。
2013年10月中旬,一心想為表演藝術學位學程的學生做點事,開發一些可能性(possibilities),想起國立中興大學外文系的同班同學,她曾經參加1985年的「中華民國青年友好訪問團」(Chinese Youth Goodwill Mission)到美國訪問,認識同一團就讀於中國文化大學音樂系的林隆旋(後來成為歌星和音樂人),從相識到相愛,相戀到結婚。於是我上網尋找「中華民國青年友好訪問團」的相關訊息,竟然發現:從2000年停辦,已經13年了!有種悵然若失的感覺,但還是提筆寫了一封信到「中華民國青年友好訪問團」的網頁(http://cygm.idv.tw),詢問:停辦了13年的中華民國青年友好訪問團,是否會重辦。萬萬沒料到,2013年11月2日,救國團開會決定成立「中華民國青年友好訪問協會」,並且重辦這項意義非凡的活動(http://udn.com/CAMPAIGN/1024-txt-more-11/b2013-11-1-34.html ),外交部於2014年2月20日貼出「國際青年大使」甄選公告(youthtaiwan.net)。在此感謝輔仁大學英語系的Cecilia H. C. Liu教授提供有關「國際青年大使」甄選公告寶貴的詳細訊息。
法國文藝復興時期的蒙田(Miched de Montaigne, 1533-1592)常說:我知道什麼?(Que sais-je?)而我常捫心自問:我能做什麼?(Que fais-je?)由衷希望能為學生做點什麼。
Syl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憶恩師
手牽著白髮斑斑的小學導師,他亦步亦趨,行動緩慢,老態顯露,穿梭在園遊會裡。繽紛多彩的攤位前,川流不息的人海中,幾位壯年男士向導師點頭致意,或揮手招呼。我心中猜想:這些人或許是導師在學校曾經教過的學生。
導師突然停下腳步,語重心長地告訴我:「現在的學生不比從前的學生,不好針針對。」
認真地思索導師這句話的含意,金色的陽光灑落在眼睛上,照亮了我!從睡夢中醒來,才驚覺:導師不是已經過世十五年了嗎?為什麼昨夜來到夢中,與我同遊園遊會?
Syl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