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痛的感覺:《舞‧響》劇中的衝突

時間:2016/02/21  14:30
地點:東方設計學院世紀大樓9
單位:東方設計學院表演藝術學位學程

         雖然《舞‧響》的題材是發生在生活周遭或個人成長的稀鬆平常故事,然而多元化的語言設計—國語和臺語夾雜—使得該劇趣味橫生,而象徵意味濃厚的表現手法把整齣劇提升到更高的表演藝術境界。劇名《舞‧響》有雙重意義(double entendre):一是舞者翩翩起舞,舞步發出聲響。另一是女主角黃佳韓為了追求夢想,成為舞蹈家,和情人、父親發生衝突,吵架聲時時響起。舞臺設計以白色的木箱為主,好似一場無望的夢想。每每換景時,就變換木箱的位置和陳設,像堆積木一般地迅速而巧妙。舞者的服裝以白色和紅色為主,象徵著追夢的純純初衷和沸騰熱血。燈光設計忽明忽暗,恍如女主角時而對夢想懷抱希望,時而對夢想感到失望,甚至絕望的心情。夢境中的舞蹈是伏筆,暗示黃佳韓無法達成夢想而成為舞蹈家。

追夢的過程中,黃佳韓無法理解男友趙文傑,為什麼當初支持自己追夢,後來竟然反對她,情侶之間的衝突讓她幾乎崩潰。親子的衝突更達到箭拔孥張的地步,緊張的情勢和缺乏愛的情境,令人聯想到二十世紀的美國家庭劇,家因親子衝突而籠罩著鬱悶氛圍。乍看《舞‧響》,親子衝突肇因於缺乏愛,而缺乏愛乃是因為無所了解,無所包容。然而用心觀賞《舞‧響》,心弦因而觸動,心痛的感覺卻油然而生。劇中,父親黃志雄反對女兒黃佳韓追夢成為舞蹈家,表面上看起來,不通情達理,不懂得如何愛女兒而不能遂其所願;事實上,他是基於現實的考量,唯恐女兒在追夢的人生旅程中跌跌撞撞,不忍她遭受磨難。母親洪麗雲一心支持女兒追夢,看似了解女兒,其實只是藉著她完成一場未竟的夢,因為母親年輕時是舞國名花。母親沉緬過去是舞女,女兒嚮往未來是舞蹈家,這兩者之間的對比也是令人心痛,前者因受有限的教育,而產生錯誤的價值觀;後者一心追夢,卻對父親有所誤解,以為只有母親才是愛她的,其實父親的愛一直都存在,只是他的表達方式不是女兒能接受的,因而未被察覺或感受到。這樣的父女思想衝突讓自己想起童年--唸小五的一個晚上,爸爸把我畫的人物肖象撕毀,並義正詞嚴地告誡:畫畫無法謀生。當時覺得:爸爸不但撕碎了圖畫,也撕碎了我的心,當場淚如雨下!多年後,回想此事,依舊覺得沒唸美術系是自己一生的遺憾,但是卻也體會到爸爸的憂心。有所了解,有所包容,因此和自己達到真正的和解。劇末,女主角黃佳韓雖然在比賽中疾病突發,而未能完成夢想--成為舞蹈家,卻終於體悟到父親用心良苦,以及了解到男友自始至終,一直把自己視為一生的至愛!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ylvie 的頭像
    Sylvie

    西薇亞的世界舞台

    Syl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