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與剪刀
媽媽二十歲時第一次離家,到裁縫師傅家學洋裁。她來自鄉下貧寒家庭,買不起裁縫剪,總是等同學--市鎮的富家千金,裁剪之後,才硬著頭皮向她們借,時時看人臉色。
媽媽學成裁縫,回到家裡,為了幫大家庭中的男女老少成員縫製衣服,買了日本庄三郎的裁縫剪。
結婚後,媽媽以裁縫為業,這是始料未及的。媽媽每天用剪刀裁剪衣服,踩裁縫車製作衣服,到凌晨一點才就寢,長期睡眠不足,有時半睡半醒之間裁剪、製作衣服,隔天醒來發現--衣服竟然完美製成。媽媽精湛的手藝讓她有接不完的工作,家中的玻璃櫥窗疊滿布料,也掛滿做好的衣服,讓初次到家裡來玩的同學或朋友,誤以為家裡開服飾店,後來才知道,原來是開裁縫店。
一般來說,學裁縫要3年4個月才能出師,而媽媽4個月就出師,除了開店為人縫製衣服之外,也開班授徒。記得小時候,家裡總是有許多人進進出出,家庭主婦為了幫丈夫、孩子縫製衣服,而來學裁縫,待嫁女兒怕未來的婆家笑自己不會拿針,幾乎都來學針黹。
依稀記得,媽媽全心全力投入裁縫以養家,家裡長年累月請一位老婦人洗衣服,也請鄰家的姐姐當褓姆,照顧我們兄弟姐妹。物質匱乏的純真童年裡,全鄉擁有電視的人家真是寥若晨星,媽媽捨不得我們為了看電視而東奔西跑,於是買了一台電視,成了鄉裡第五戶擁有電視的人家。
媽媽終日忙於裁縫而拼命掙錢養家,還要不厭其煩地為我車手帕。唸幼稚園時,粗心的我每天都遺失一條手帕。這些美麗而可憐的手帕彷彿是《一千零一夜》中的女子,只能陪我度過一天。在物資不甚寬裕的60年代,家長若要在一年裡為孩子買近200條的手帕,肯定是既花錢又費事,或恐會造成困擾。而我何其有幸,有一位優秀的裁縫師媽媽每天為我縫製一條手帕!每天放學回家,我都楚楚可憐地向媽媽傾訴:我又遺失手帕了!我的手帕都是她利用剩餘的布所做成的,材質包括絲、棉、麻、特多龍、尼龍等,手帕的顏色五彩繽紛:紅、橙、黃、綠、藍、靛、紫。媽媽的巧手為我製作了一條又一條的綺麗手帕,也為我製造了瑰麗璀璨的彩虹童年!
絢麗奪目的手帕早已在童年裡遺落,欲尋,已無處可尋,可媽媽給我的滿滿的愛卻永遠滯留在我心靈深處!春花容顏、秋月眸子的媽媽已成華髮斑斑、視茫茫的老婦,童年也離天真浪漫的小女孩好遠好遠......驟然驚覺:遺落的不僅是五顏六色的手帕,還有媽媽和我的花樣年華!
上大學時,我第一次離家,媽媽特別為我剪了小碎花布和小葉片布,縫製了四套上衣和抽摺裙,她說:小碎花與小葉片適合我文靜的個性,抽摺裙適合我玉樹臨風的身子。沒有離家的惆悵,卻格外珍惜媽媽親手為我縫製的四套衣服。家境清寒的我只有那四套衣服,同學嘲笑我,不但不自悲,反而更加珍惜,因為那是媽媽用那把老剪刀親手縫製的衣服!
媽媽的那把老剪刀曾經摔斷兩次,不幸中之大幸,斷在手把而不是斷在剪尾,焊接過兩次。媽媽的手時時拿著那把粗糙的剪刀裁衣,手指扭曲宛如彎曲的枝枒,右手的無名指長了一層厚厚的繭,永遠無法磨滅的繭!我心中永遠的痛!如果沒有媽媽昔日持剪的變形粗手,就沒有我今天拿筆的纖纖玉手!
花甲之年,媽媽到日本旅遊,買了兩把庄三郎的裁縫剪,然而,她最愛的依舊是那把又老又醜的剪刀,就像我們愛她那雙變形的粗手,那把老剪刀陪伴她走過半個世紀以上,也幫她養家活口,教育子女成人,她對那把老剪刀,就像我對她一樣:感恩之情永存心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