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殖民主義
整個假期,都在讀後殖民主義的相關書籍:《走過最後一站》(Past the Last Post)、《後殖民文學》(Post-Colonial Literatures: Expanding the Canon)、《後殖民研究讀者》(The Post-Colonial Studies Reader)。這三本書都是收集後殖民主義的論文彙編而成,各國的後殖民主義現象與各個角度的見解都涵概在內,探討後殖民主義常見的理論或議題:異文化(包括性別、族群、宗教、文化等差異)、多重文化、移民、身份認同、疆界、地圖。
無論哪一種運動或主義幾乎可說是前面思想或思潮的反動,後殖民主義是殖民主義(Colonialism)的反動。一個國家的國族主義(Nationalism)凝聚了同胞的愛國心與向心力,本是一樁好事,然而,發展過度的結果是:以自我(the Self)為中心,不斷膨脹,自認優於其他國家,因而變成了帝國主義(Imperialism),發動戰爭,侵略她所認為的卑劣的異者(the Other),並在該國發展經濟效益,進行文化移植,壓榨、壓迫人民,亦即發展所謂的殖民主義,就像英國、法國、西班牙於十九世紀在非洲、中南美洲所實施的一樣。有朝一日,當地的土著幡然醒來,國家民主意識抬頭,開始重視自己民族國家的神話、文化,以書寫甚至行動反抗殖民主義,形成所謂的後殖民主義。
說到主義,常常令人覺得深奥難懂,因而生畏、卻步。談到學術論文,不用主義分析,彷彿不懂學術。當今外文學界,女性主義(Feminism)、後殖民主義(Post-Colonialism)大行其道。投稿論文期刊的經驗:評論者不但不仔細閱讀整篇論文的論證(discourse)過程,反而建議我要讀女性主義或後殖民主義,並用之於論文中。個人卻深深認為:主義沒有主流、非主流之區分;沒有任何一種主義可以放之四海皆準;沒有一把主義鑰匙可以開啟所有的文學作品之門;分析文學作品所運用的主義沒有好與不好之差異,只有適合與不適合之分別;強行用現代的主義來分析古典文學作品,似乎有削足適履之嫌。個人的淺見:哲學所涵蓋的意義比較廣泛,比較不受時空背景的限制,所以,我傾向於運用哲學探討學術論文,尤其是法國的哲學,例如雷威那斯(Emmanuel Levinas)的「他者」理論(the theory of the Other)、黎各(Paul Ricoeur)的現象學(Phenomen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