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瞬間的書寫讀陳玉慧的《巴伐利亞的藍光》

 

 

作家陳玉慧以日記形式寫成《巴伐利亞的藍光》, 這種寫作方式類似書信體, 猶如十八世紀英國小說家塞姆爾李察生(Samuel Richardson, 1689-1761) 在其小說《潘蜜拉》 (Pamela)序言中所謂的「瞬間的書寫」(writing of moment),這是一時之間的感觸,隨興的書寫。從結構上來看,這本書像是一篇篇的小品湊成的一長篇小說。有時候幾個句子就形成一個斷落,不僅呈現出記憶是支離破碎的,而且表現出情緒是瞬間即逝的。就內容上來看,此書如果有故事情節的話,也只是浮光掠影的碎片。此外,文學、歷史、哲學的箴言無所不在,或許是作者心有戚戚焉,才因此記上這一筆筆的箴言。這本書還有另外一個特色--中文、德文夾雜。這是兩國文化的融合呢?還是兩國文化的拼貼呢?這是個值得思索再三的現象。

  

誠如作家陳玉慧所言,「寫作如處孤絕之境」,而獨處異國,更加深現代的疏離感和孤寂感,因此對當地的現象與生活產生強烈的反芻與反應,思考邏輯因而走向哲學的沉思冥想中。由於長年身處異域,漂泊感和邊緣化與日俱增,生活得不夠深刻,所以書中呈現的故事或現象都是那麼的漂浮不定,一種模糊的不確定感。

  

這本書刺激我深思一些問題:是否作家離開自己所熟悉的國家,就可能失去創作泉源的憑藉呢?是否作家游離在陌生的國度,就像一片無根的飄萍隨風飄盪,思想也變得零零落落,所以很難一氣呵成寫出氣勢磅礡的巨著呢?我更深思另外一個問題:作家旅居海外,到底是為自己的創作生涯創高峰呢?還是扼殺自己的創作生命呢?這或許是作家本身應審慎評估的問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ylvie 的頭像
    Sylvie

    西薇亞的世界舞台

    Syl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