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仲夏夜之夢.bmp

 

臺灣的《仲夏夜之夢》

                                         

     這學期一開始,修「外國語文能力」(「大一英文」)的學生,傳播藝術系表演組的學生就告訴我,他們要演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 )的浪漫喜劇《仲夏夜之夢》(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1590),導演是他們的導師,總共有三場,分別是在617, 618, 619的晚上七點演出,在本校的回音廣場(這個廣場設計很特別,站在場中說話,會有回音)露天演出。因為學生熱情邀約,加上近年來全心投入莎士比亞研究,所以昨天晚上的首演,我著深紫色的晚禮服盛裝出席,靜心聆聽學生的發音,聚精會神看他們每一個肢體動作,專心觀察導演的創意,一直到八點半才離席。

     星期二依然是時雨時晴的天氣,我一直擔心星期四晚上的天候,還好整天天氣酷熱,回音廣場的夜空萬里無雲,只見一彎月兒如鉤,高掛天空。雖然是莎翁的作品,然而卻加入不少臺灣的元素,整齣劇以國語發音,有時穿插著臺語,甚至有爆笑的臺詞,演唱國語老歌或流行歌曲,彷彿是中西合併。最令人大開眼界的是,古典與現代的融合:除了6個赤腳跳巴蕾舞的小精靈之外,所有的角色都穿直排輪演出,而且個個身手不凡,尤其是飾演帕克(Puck)的演員(學生),只見他們在仿羅馬競技場的回音廣場上上下下溜直排輪,時而互相快速追逐,時而手舞足蹈,這是這學期訓練的結果。

聲光效果是傳播藝術系的強項,戲劇一開始,乾冰煙霧四起,燈光忽明忽暗,森林小精靈的魅惑妝容,發出尖銳的聲音,跳著時而優美時而詭異的巴蕾舞,營造一種鬼魅的氛圍,似乎為黑夜森林中撲朔迷離的愛情故事埋下伏筆。即將成婚的泰西斯(Theseus)公爵和希波利塔(Hippolyta)女王,手牽手出場,女王唱著國語老歌〈待嫁女兒心〉。伊吉斯(Egneus)強迫女兒荷蜜亞(Hermia)嫁給迪米特立斯(Demetrius),因而揭開荷蜜亞與雷山德(Lysander)相約晚上在森林見面而私奔的序幕。當時的希臘父權制度,父親可以決定女兒的婚姻(parental authority),而女兒必須遵守,否則就要處以死刑,或被送至修道院。

角色反串在莎翁時代是不足為奇的,然而在這齣臺灣版的《仲夏夜之夢》,仙后蒂塔妮亞(Titania)由胖男生反串,原著美麗而高傲的仙后,如今卻是如此的模仿嘲諷(Parody),演員一出場,觀眾就捧腹大笑。因為亂滴三色堇而亂點鴛鴦譜的小精靈帕克有影子相隨,彼此之間有許多精彩的對手戲,這跟莎翁的原著不同,是導演的創作。排演悲劇《皮拉摩斯和西斯貝》(Pyramus and Thisbe)的農民一出現就唱〈稻草裡的火雞〉,十足熱鬧、搞笑。海倫娜變成迪米特立斯和雷山德追求的對象,而荷蜜亞則同時被兩人拋棄,兩位女主角互相對罵時,加入不少臺灣元素,「臺妹」的罵詞都出現了。

《仲夏夜之夢》是一齣很熱鬧、很討喜的載歌載舞之戲劇,需要很多的演員與工作人員,因此,傳播藝術系表演組第一屆和第二屆的學生幾乎都參與了幕前的演出或幕後的工作。姑且不論學生的演出成功與否,看到他們認真地投入其中,著實令人感動。姑且不論導演的改編如何,他的創意確實引人注目。殷切盼望這群在星光燦爛的仲夏夜追夢的師生能一直執著初衷,在演藝舞臺上大放異彩,與仲夏夜空中閃閃發光的星月相互爭輝!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臺灣的《仲夏夜之夢》
    全站熱搜

    Syl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