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紫色貴族.jpg

 

瘦即是美的迷思

 

現代人因為過食而肥胖,因為肥胖而瘦身,其出發點應以健康為主,而不只是一味地追求時尚,深陷「瘦即是美」的迷思中,矯枉過正,變成了紙片人,甚至得了厭食症,健康亮起紅燈,最後竟然與世長辭的結果也時有耳聞。

 

然而,美的定義究竟為何呢?根據《說文解字》,「羊大為美。」關於美女的定義與受歡迎,《詩經》中記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何謂窈窕?揚雄的《方言》解釋:「秦、晉之間,美心為窈,美狀為窕。」可見內在美與外在美兼具才能稱為美。瘦的定義到底又為何呢?「瘦」字是根據六書中的會意而造成,瘦的部首是病之意,而叟是長者之意,所以瘦之意為:長者臥病在床。如此說來,瘦不但不是美,反而是病。

 

「瘦即是美」的迷思在中西方的歷史中均有跡可尋。「瘦即是美」的觀念在春秋楚靈王時蔚為風潮:「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楚靈王認為纖細才是美,喜愛看宮廷中擁有楊柳細腰的臣子,這些蒲柳之姿的臣子因而得到寵幸,結果「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眾臣因為想得到君王的寵幸而競相瘦身,國力也從此不振,無法抵禦外侮。漢朝時期也追尋「瘦即是美」的時尚,漢成帝喜愛身輕如燕、能歌善舞的趙飛燕;唐朝雖然崇尚豐腴之美,卻不是肥胖之美,唐明皇所寵愛的楊貴妃的三圍比例應是勻稱的。

 

古代西方認為「瘦即是美」的觀念在18世紀巴洛克時期達到巔峰,瘋狂追求17吋細腰之美,結果,歐洲貴族名媛的束腰風氣大行其道,10歲時即必須穿馬甲束腰,西西里島王后伊莉莎白的腰圍不到18吋。電影《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描寫1860年代美國南北戰爭時期的故事,女主角郝思嘉只有17吋的腰乃是西方18世紀追求細腰之美的延續。

 

近日一位30歲左右的女子減肥6個月當中只吃水果,不吃蛋白質,從60公斤瘦到40公斤,結果,上圍也從C罩杯瘦到了A罩杯,因而後悔不已。盲目地追求「瘦即是美」的流行,導致三圍不均勻,何美之有?其實,三圍勻稱才會苗條,而苗條(fit)不等於瘦(thin)

 

個人深深覺得減肥應是快樂的一件事,認為三圍勻稱才是美20109個月瘦身期間,一星期去吃一次西餐,把握大原則:無糖(低糖)、無油(低油)、低熱量,卻依舊是多元化的飲食。吃和風醬蔬菜沙拉,吃魚或去雞皮的雞肉,吃甜份低的水果,吃不加糖的龜苓膏,喝不加糖的花果茶,喝黑咖啡。所以,即使瘦了16公斤,三圍依然勻稱:36D26吋、36吋。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瘦即是美的迷思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ylvie 的頭像
    Sylvie

    西薇亞的世界舞台

    Syl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